第506章 《纽约时报》畅销榜

广东毗邻香江,多年以来通过某些特殊渠道,香江的许多流行事物总会以相对滞后的速度在广东流行开。

时装、流行歌、影视剧……漫画也不例外,这些年一直都在广东有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只不过因为政策原因,这些东西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已。

期刊行业有过刊一物,即过期杂志。

过刊与二手杂志不同,东西仍旧是全新的,属于当期销量不佳的库存,通常积压到一定时间,出版社书商便会以低廉的价格处理给二手书商。

香江的一些漫画杂志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了广东,并滋养出了国内第一批漫画受众。

李士非身为出版界资深人士,他对这其中的内情很了解。

他心中思忖着陶玉书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这两年来,国内的纯文学期刊销量肉眼可见的衰落下去,花城出版社的《花城》和《随笔》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大环境。

虽然还没到办不下去的程度,但实打实的是没以前过的滋润了。

严肃文学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

反观那些通俗文学杂志或者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志,如《故事会》《大众电影》《武林》等杂志却如鱼得水。

广东本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在80年就创办过一份《周末》画报,凭借着连载的几部连环画,这份影响力仅限于广东及周边几省的画报杂志最巅峰时曾创下过150万份销量。

如果花城出版社能够创办一份漫画杂志的话,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路径。

但问题在于花城出版社没有办漫画杂志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资源。

至于之后引进玉郎机构的漫画,对于花城出版社来说倒不算什么难事。

思索片刻,李士非凝神望向陶玉书,向她提出了花城出版社的难处。

陶玉书略作沉吟,说道:“内地现在的漫画产业尚未成型,不过连环画与漫画相通,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

我们玉郎机构可以出人,由你们花城出版社组建一个培训班,先期可以培养编辑人才,后期再培养漫画人才。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陶玉书的诚意不可谓不大,等于是出钱又出力,免费帮花城出版社拓展漫画杂志市场、培养漫画人才。

李士非听着这样的条件不再犹豫,对陶玉书说:“这么大的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要回跟社里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商量商量。”

“应该的,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陶玉书面带笑容,信心满满的说。

李士非冲她点了点头,而后又对林朝阳发出了邀请,说GD省文协这两天恰好有个活动,想邀请林朝阳参加一下。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出版社的总编、《花城》主编,还有一层身份是GD省文协副主席。

隔天,林朝阳出现在GD省文协的会场,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讨论报告文学在广东文学界的发展,《花城》杂志唱的是主角。

自80年以来,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花城》是国内最早设置“报告文学”栏目的文学刊物,这些年发表了不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去年开始,《花城》又特意增加了报告文学在刊物上的比重。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对介入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能力,相比纯文学作品而言,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更大。

这次会议的规格不低,既有欧阳山、秦穆、陈残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家出席,也有如陈国凯、刘斯奋等知名的中青年作家到场。

一场会议,汇聚了岭南文学的半壁文华。

林朝阳是临时受邀,出现在会场时大家都很意外。

他这几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江,除了偶尔回燕京,与国内文学界基本没什么交流。

前段时间庄重文文学奖评奖,举办的热火朝天,在文学界掀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的热潮,也让林朝阳成了风云人物,他一出现在会场,立刻变得人人侧目。

“……我个人认为,报告文学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国内提倡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小说创作要取材于生活,但搞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真实,它必定带有一定的虚构。

恰恰是这种虚构的存在,现实与虚构的结合才能创造了真正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报告文学完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追求百分百还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

它的受众往往不是被作品的艺术性所吸引,而是被各种各样猎奇、出格的情节和元素所吸引……”

研讨会正常进行,既然是讨论,那肯定是大家各抒己见。

报告文学这几年蓬勃发展,有人欣赏、有人反对,文学界对于这种体裁的看法历来是不统一的。

研讨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林朝阳发言。

“大家对于报告文学的争议之处,我都很理解。我想说的是,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其实很不‘文学’,它更接近于深度新闻调查或者是社会调查报告。

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新闻。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这样。

但有意思的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它在国内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刚才有同志说它追求猎奇,或者过于通俗。

这些情况确实都存在,但作为创作者,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的受欢迎,难道不是因为它们更贴合普通读者或者说是老百姓的阅读需求吗?难道不是因为它们强烈的介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吗?

……”

林朝阳的论调让人耳目一新,在大家都把报告文学当文学讨论的时候,他却告诉大家这是新闻。

当大家关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时,他又告诉大家应该关注作品是否贴近读者。

这种说法乍一听给很多人一种他是来搅局的感觉,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多年以来,林朝阳已经靠一部又一部作品攒足了资历,只差年纪,去年他获得了法国勒诺多文学奖后,在国内文学界的地位和威望已经在悄然间提升。

今年他又推动了庄重文文学奖的设立,无形之中已经拉开了与普通作家之间的距离。

在大家还都为了获奖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评奖的那一个。

当年《中国青年》搞过一个“五四青年文学奖”,林朝阳也去当过评委,但那只是一份杂志搞的评奖。

相比之下,庄重文文学奖的出身可高多了。

爱国港商捐资设立,文协、文化部、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倾力组织,30万元巨额奖金。

第一届评奖的声势便直追茅盾文学奖,不仅在读者群体当中受到了热议和肯定,也成为了文学界人人趋之若鹜的奖项。

这种身位和格局上的差距,让林朝阳的发言收获了在场众人的重视。

庄重文文学奖后,林朝阳第一次在文学界同仁面前亮相,讲话份量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研讨会结束后,会场并没有立刻解散,大家有说有笑的聊着天,林朝阳成了话题中心,许多人都对刚结束时间不长的庄重文文学奖很感兴趣,想让林朝阳透露点内幕。

“我们这个评奖和大多数评奖其实没多大区别,主要的组织工作是由文协的同志们完成的……”

林朝阳挑了些评奖的趣事讲了讲,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老作家们还好,得失之心早已没那么重了,在场的不少中青年作家对于庄重文文学奖都是有着野望的。

想想庄重文文学奖第一届评奖就有如此影响力,还有那么丰厚的奖金,万一得奖就是名利双收,谁能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