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顺带一提,刘卫辰的位置可不是他哥哥刘悉勿祈自愿传给他的。刘悉勿祈死后,本来他的儿子要继承首领之位的。刘卫辰亲手宰了自己的侄儿,夺了他的部落首领之位。由此可见,刘卫辰是怎样的人品和人性。不过,在这年头,拿人品和人性去衡量人,确实有些可笑。这年代,最不缺的便是突破道德人性伦常底线的种种恶行,几乎可以称之为司空见惯。
当年,苻坚崛起,刘卫辰向大秦归顺。一度代国崛起,刘卫辰又向拓跋什翼健求亲,娶了拓跋什翼健的女儿为妻,成为了代国的好女婿。代国灭了之后,他再一次臣服大秦。大秦分崩离析之后,刘卫辰迅速臣服姚苌,接受了姚苌赐封的大将军大单于幽州牧河西王的一连串的官职。而在慕容永的势力一度威胁到他的时候,他又同时接受了慕容永的封赏,被封为大将军、朔州牧。
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段接受己方势力的封赏,向几方势力称臣,可见刘卫辰的身段之柔软,脸皮之厚,寡廉鲜耻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有一方势力刘卫辰却没有向他低头,那便是崛起的拓跋珪的魏国。按理说,他还是拓跋珪的姑父的身份,拓跋珪又是代国的继承者,他应该和拓跋珪的关系很好才是。但是,拓跋珪可不是那种你跪下了,他便不杀你的人。他要的不是刘卫辰的空头臣服的态度,他要的是铁弗部的全部。地盘、牛羊、女人、百姓,这些他全都要。唯独不要的便是刘卫辰这个绊脚石,挡着他一统大漠草原的碍事的家伙。
刘卫辰看的清清楚楚,他知道,拓跋珪想要的东西自己给不了,他迟早会灭了自己。于是拓跋珪搭上了慕容垂的大燕。他敏锐的察觉到了燕国和魏国之间的羁绊和未来必然不和谐的关系。很简单,拓跋珪和慕容垂都不是那种愿意偏安一隅的人,他们都野心勃勃。两条猛兽在一座山上,都想霸占整座山林,结果可想而知。
刘卫辰向慕容垂进贡,甚至也替自己的儿子向燕国求过亲。只是没能得逞。但是燕国看重的是刘卫辰所在的朔方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拓跋珪的牵制作用。所以,他们乐见刘卫辰向自己靠拢。
刘卫辰如愿得到了大燕的保护,也阻止了拓跋珪的非分之想。拓跋珪横扫大漠草原之后,因为忌惮燕国,对铁弗部虽然垂涎三尺,但却一直不能动手。刘卫辰再一次的利用这样的手段,找到了靠山,保住了铁弗部。
但这一切,随着燕国一次愚蠢的军事行动和可悲的失败而被打破。
其实,刘卫辰在慕容垂决定东征李徽的时候便特地上奏反对此事。这当然不是出于对燕国大业的关心,而是考虑到实际的威胁是拓跋珪。一旦燕国在东边受挫,拓跋珪必然会蠢蠢欲动。
在刘卫辰看来,燕国应该首先防范拓跋珪,而不是去往东找别人的麻烦。这当然是出自自己的立场。
但刘卫辰怎么也没想到,慕容垂真的会败。以至于这场败局导致了燕国强大的威慑力出现了松动。随着这场大败,南方姚兴开始出征,拓跋珪也派人前来索要进贡,一切都乱了起来。
好在燕国迅速的调整了策略,和李徽达成了谅解。转过头来开始注意拓跋珪的举动。刘卫辰的心才稍稍松了口气。关于贡品被劫的事情,刘卫辰相信,在燕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拓跋珪一定会很快认怂。
只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刘卫辰所料,不是拓跋珪认怂,而是慕容垂无心去对拓跋珪进行惩罚。这让刘卫辰有一种被背叛了的感觉。之后,当太子慕容宝派人前来密商计谋的时候,刘卫辰立刻欣然同意配合。他最期待的燕国进攻拓跋珪的时候终于到了。令人窒息的日子终于要过去了。他甚至集结了他铁弗部所有的五万骑兵,准备随时加入对拓跋珪的讨伐之中。拓跋珪一旦完蛋,他将取而代之,成为草原上的主人。虽然还是需要向燕国称臣,但这并不重要。
几代人被困在朔方郡这片地方,多次尝试突破都无果之后,刘卫辰看到了铁弗部崛起的希望。
但是,半个月之前的那个清晨,当号角声响遍全城的时候,刘卫辰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数万魏国骑兵不知何时从东边偷偷渡河,杀向了代来城。
当铁弗部的兵马发现他们的踪迹的时候,他们已经突进到了代来城以东一百八十里处的烽塞草原上。并且,在之前的两天里,他们横扫了位于东侧的铁弗部十几处部落牧区和聚集之地,屠杀了六干多铁弗部百姓。
刘卫辰急忙传令集结兵马准备迎战。之前,为了随时配合大燕兵马的进攻,铁弗部集结了五万骑兵中的三万人被调往北部黄河岸边,欲从五原郡的黄河渡口渡河北上,进入阴山以南的魏国国境作战。所以,需要他们立刻掉头回来救援。
而此刻,代来城中可用的骑兵只有一万多人。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魏国兵马,刘卫辰不得不亲自率军前往迎战,以拖延对方进攻的脚步,等待刘卫辰的儿子刘直力鞮率领骑兵赶到救援。
刘卫辰只是震惊,但并不慌张。毕竟对方来攻的兵马只有两三万,只要应对得当,还是能够挡住对方的兵马的。在东部的烽塞区依托地形进行防守,还是能够达到拖延对方的目的的。毕竟东部草原之间的百余里的沙化戈壁之地是一处天然的阻隔。对方要往西进,必须要从狭长的绿洲地带而行,否则的话,在六月份的时节,这些人在沙漠戈壁上的行军连一天也撑不住,这是每一个草原大漠上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有了这样的地形阻断,对方行进的路线便完全可以预知。而在北毛素乌之处的大量烽塞和沙丘便是可以阻击对手的最理想的地段。
刘卫辰率领一万骑兵即刻出发。临行前,小儿子刘勃勃替刘卫辰拉着缰绳,送他出城东。
“阿爷,我想跟你去杀敌。请阿爷答应我。”刘勃勃站在刘卫辰的马头前说道。
刘卫辰看着自己这个小儿子,他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已经身形高大,个头不小。只是脸上的稚气未脱,看上去还是个孩子。而且,生的太过白皙俊美,不太像草原上的孩子。当然,他的母亲是大秦宗室之女苻氏,氐族之人和汉人的长相差不了多少,并非纯粹的匈奴血统,所以长相也自不同。铁弗部的男子大多肚大腰圆身形臃肿,而刘勃勃却身形修美。
“你还小,不必上战场杀敌。我铁弗部落,还没到需要小孩子上战场的地步。放心,阿爷和你的兄长们和我铁弗部的将士们会杀光来犯之敌的。”刘卫辰整理着马鞍,抽回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