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建奴覆灭的庆功宴上,火器研究院的毕懋康就被赏赐了数万两白银,虽然没说原因,但肯定是因为研究出了什么新式火器。”

“对、对、对,我有一个工业研究院的老乡,前几年穷困潦倒,勉强有口吃的,但现在竟然在老家盖了一座四合院,虽然穿的普通,但吃的喝的用的都算是中上等了。

虽然我们问他都是屡屡错开,但想来肯定是某种赏赐的。”

“既然无法反对,就只有努力接受了,提前做好准备。”

“即便考不中,去社学、郡学当个直讲也不错,吃住包了,每月还有五两银子的俸禄,算是很不错了,安安心心教授学生,未来升个院长,然后再调任教谕、训导,

或者说自己教授的学生考上大学,然后一路成为知府、布政使、甚至是六部尚书,有这份授业之恩,史书上也会有我的一行两行的文字记载。”

“咦……一举两得,现在怎么分析都觉得朝廷的这个科举改制是最好的呢?”

“哎,苦读十余年,竟然没有参加会试,心里空落落的!”

“滚一边去吧,你应该庆幸,否则再跟这样的策论,我们永远都没有希望。”

……

部分学子议论纷纷,三五结伴的离开。

黑压压的人群慢慢散去,但依旧有不少的学子留在了现场,以官宦和书香门第的子弟为主、以及少部分的商贾子弟。

按照加科的策论看,他们是占据优势的,他们昨晚狂喜,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们昨晚探讨过,什么官商子弟与平民子弟分考卷、分名额等都不现实。

一是难以定义商贾和书香,二是容易造成优秀人才被挤掉。

三是会让学子偏离重心,去研究稀奇古怪的东西,为了策论而忽略基础和务实的作风,这是朝廷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会专门将朝廷一些的诏书、政令等等整理出来,加以剖析,引申出无数的猜测和应对。

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剖析和猜测的未必准确,容易误入歧途。

其次则是答案会雷同化,束缚了学子的思考。

但相比之前的分试卷、分名额要好太多,他们父辈都是官员、书香世家,交友广泛,知晓的肯定比市面上的人知晓的多,他们的机会肯定比普通人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