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是夹着尾巴,捏着鼻子,一点妖都不敢作。
在关中的劳工营,主要都靠近秦岭一带。
在劳工营的编组过程中,多半都是会打散编制,也就是鲜卑人、羌人和氐人,以及其他部落,劳改罪犯等等全数打乱了混编,目的自然是搞那种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反正不可能给这些劳工营还能串联起来闹事的机会。同时在这些劳工之间,主要是那些羌人和氐人中,挑选了一些服从度比较高的,作为劳工的小队长。
严格的等级关系,上下级别之间绝对的权力和通过这种权力产生出来的利益,这些东西都是在人类群落里面具备诱惑性的。这些劳工的小队长有额外的草帽,有用来鞭挞懒惰手脚慢的笞棍,这些小队长顿时就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个战俘的身份,准备卖力来督促那些新来的可怜虫了。
因为对于道路和建设的需求旺盛,因此新来的战俘基本上都被分配给了制造砖的营地。
后世的建筑已经从普通砖瓦渐渐的转向使用钢筋水泥,但是大汉当下,这种烧制的砖挖瓦,依然不失为一种最广泛经济的的建筑材料。
烧制砖瓦的工序是相当烦琐的,首先要把生土开采出来,也就是不含有机质的粘土,将生土晒干、碾碎,加水之后再反复碾踏,做成熟土,再制成砖坯。
砖坯还不能直接入窑去烧,水分太多的话会直接在窑里烧裂变形,所以还得阴干十天半月的,在阴干期间不能见太阳,不能有强风,更不能遇到寒冷,否在还是会裂开。阴干之后的砖坯才能入窑烧制,然后烧的时候火候也不能太大,会裂,更不能太小,会烧不透……
原本的烧砖工序,很是繁琐,但是自从斐潜开创了一些技术,点亮了某些科技树的节点之后,一些事项就相对简单起来。
最先出现的是制砖机,使得原本手工制砖的简单劳作被简化且标准了,制造砖胚的效率便不在受限于制砖,而是取决于开采多少黏土。
同样,因为嫌弃原本的土窑烧制砖石的效率太低,工匠在斐潜的指导之下,研制出了新的砖窑,有些像后世的轮窑。
其实类似的结构,在钢铁冶炼上已经诞生了,预加热、分批投料、连续产出的原理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相同的,这种类似于后世的轮窑,当然比起那些更先进的遂道窑之类的现代化砖窑是很落后了,但在当下大汉绝对是一种先进的事物。
谷驥</span> 这种连续生产砖石,可以同时装坯、出砖、清扫,极大的提升了制造砖瓦的效率。这种砖窑由许多相互通联的小砖窑室构成,如同车轮一般是环形的,四周有许多窑门,所有的烟道都和窑中心的总烟道连接,燃料则是从各个窑顶的加料孔加入的,以此来使得各个小窑洞可以分批烧制。
根据窑洞的多少,可分为四窑,六窑和八窑的,据说现在正在研制十二窑的……
砖窑工作的时候分为,干燥、预热、煅烧和冷却四个工作环节,简单来说,就是第一窑在出砖了,那么第四窑就是在清扫干燥窑体了,然后第三窑在预热,第二窑洞在大火煅烧,以此轮换。
四窑的还有一些间隔,而六窑和八窑基本上间隔就逐渐缩短了,据称说若是十二窑的建成之后,便是会形成十二个时辰连续不断的出窑生产!
砖窑的吞吐量提升,反过来要求阴干的熟土砖胚的数量,然后又因为阴干的限制,使得更多材质的砖土被重复试验,配比在不断的提升,矿渣砖也渐渐的开始替代那些原本要阴干十天左右的砖胚,成为了量大管饱的制砖原材料。
类似于砖瓦的技术改进之外,还有其他的技术进化,比如土水泥。
在后世,大多数人对于水泥的概念,就是一个电话而已,顶多再计较一下价格的高低,但是对于汉代人来说,所有的水泥的理念都是从斐潜那边得来的。
只不过斐潜也并非是随身带着系统或是老爷爷,他虽然知道有土水泥等名称,可是他也不清楚具体怎样才能做好,只能是再一次的发挥出其指导性的作用,让工匠在这一条路上不断的探索。
最初版本的土水泥,品质极低,即便是凝固了之后,受到一些重击都会碎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其硬度还不如夯土,只不过有成型快的优点而已。
后来随着水泥原材料的不断被发现,再加上不断的重复试验,如今复合了矿渣、黏土和石灰石为原材料的土水泥,渐渐的比较符合一些需求了。
斐潜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配比,就可以制造出相对来说比较复合要求的土水泥,或许是因为铁矿渣当中某些不能被提炼出来的金属元素?
同时,因为炼钢技术的提升,反过来促进了土水泥的发展,因为在烧制土水泥的时候,需要将原料碾磨成为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