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生产困难

『本以为曹化淳在皇资委,能稍稍牵制涂文辅。』

『没想到还是高看他了,这个人完全没有能力。』

『皇上对他似乎也不怎么待见,以后要离他远一点。』

上次曹化淳建议他交好文臣,把税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户部,就引来了皇帝的责怪。

这让王承恩知道,皇帝对宦官和文官的交往,还是有些忌讳的。

以后他想要继续往上爬,不能学曹化淳。

转着这些念头,王承恩又听到皇帝问道:

“这次收获的八十万两银子,朕打算都投入装备生产。”

“能制造多少火铳,把御营装备起来?”

兵仗局是属于内府监督导的,兵器集团更是属于内府监。王承恩急忙在心中算了一下,回道:

“现在的后装线膛火铳,成本大约是三十元一支。”

“后装滑膛火铳的成本,大约是十五元。”

“一根线膛铳管的拉制,通常会有五根失败,被转为制造滑膛铳管。”

“也就是说一支线膛火铳和五支滑膛火铳的组合,成本大约是一百零五元。”

“御营如今有一万多人,按装备一万二千支火铳计算,需要二十一万元花费。”

“如果都装备线膛火铳,需要三十六万元。”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认为能承担这个花费。

但是王承恩接下来的话,就让他不是那么满意了:

“自从陛下在前年确定制式火铳后,前期生产的重型火绳铳和轻型火绳铳,约有两万三千支。”

“去年九月转为生产燧发火铳后,制造了大约一万一千多支。其中前装燧发火铳五千支,后来停止生产。另有后装线膛火铳一千多支,后装滑膛火铳五千多支。”

“臣以为今年全力生产的话,能制造大约六千支线膛火铳、三万支滑膛火铳。”

“如果御营都装备线膛火铳,需要的时间是两年。”

这个效率,和朱由检预想的相差甚远。尤其是新的单发火铳出来后,需要更改设计,让工人适应生产。

如果中间出现了问题,会让生产速度进一步受拖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把御营装备起来。

而且御营还不是轻易能派出去的,真正用于前线对付建虏,需要更多的火铳装备军队。

这让他对这个效率很不满意,责问王承恩道:

“朕在去年不是指点你们使用流水线装配吗?为何效率还是这么低?”

“是不是没把这当回事儿,现在还没办好?”

王承恩对此有些委屈道:

“臣和兵仗局、装备院的工匠,早就在各衙门推行流水线装配了,很多不重要的小部件,都分给了其它衙门的工匠。”

“这件事去年底才完成,所以用这个办法生产的火铳没有多少,之前仍是按老办法。”

“而且最难造的机匣和铳管,只能让高级工匠去做。他们人数有限,数量自然提升不起来。”

“如果改为生产前装燧发火铳,臣有信心每月生产六千支以上。”

这是装备部之前上报的生产数量,每天能制造各种火铳二百支。

朱由检也是按这个数字算的,所以才打算向东江领等藩属卖火铳,增强他们的实力。

没想到在转为生产后装火铳后,数量下降那么多。去年一共才生产一千多支后装线膛火铳,滑膛火铳的生产数量也不尽如人意。

这让他不由询问,问题出在哪里?

王承恩对此回答道:

“臣以为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滑膛火铳生产,从属于线膛火铳,没有人再专门制造滑膛铳管。”

“如果把线膛火铳和滑膛火铳分开,也不再使用机匣等复杂设计,它的数量会立刻提升到每月六千支,一年生产的火铳就能把京营装备起来。”

“问题是装备部现在认为滑膛火铳落后,所有滑膛铳管,都是拉膛线失败后才改的。”

“这让线膛火铳的产量上不去,滑膛火铳的生产也受限。”(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