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城卫所安排好后,接下来就是外城,也就是南城那一片区域。
这里虽然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建造城墙圈入城内,京城的人却仍旧称为外城,显示和内城的区别——
不过在三环路城墙有可能修建的情况下,估计以后外城会成为三环路城墙的别称,这里会被专称为南城。
这片区域最初位于城墙外面,是以城外关厢自行发展起来的,规划很不合理。
除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几条城门大街外,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规划。巷子、胡同歪歪扭扭,看着很不美观。
朱由检有心把京城打造成现代化城市,作为大明城市的标杆,当然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存在。决定对南城区大肆整改,重新规划一遍:
“正阳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正阳门南路,东面有一条河。”
“可以改造之后,作为在明堂周围环绕的辟雍。”
“朕打算把这一带整体拆迁,用于修建明堂,将来召开国会。”
“它的对面,则修建英烈庙,祭奠为大明牺牲的英烈,以及历代留名的英烈。”
这显然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把正阳门南面那一大片整体拆迁。
想着这里面的难度,还有需要的花费,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建造明堂也就罢了,英烈庙的建造,臣以为值得商榷。”
“大明英烈可以作为功臣从祀,历代功绩显著的英烈,也有文庙、武庙可祭祀。”
“臣以为英烈庙可以不用建造,或者等钱粮充足后再建。”
显然,他对所谓的英烈庙并不感冒,不觉得有什么建的必要。
礼部尚书成基命、工部尚书商周祚、左都御史王在晋等人,也是这个意见。
他们认为建造明堂就行了,不用建什么英烈庙。
但是朱由检却很坚持,因为这是收拢军心民心的重大举措,如同后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般。
他向群臣说道:
“朝廷有天坛祭天、地坛祭地、先农坛等坛庙祭神,还有太庙祭祀祖先,却没有专门的庙宇祭人。”
“朕设立的英烈庙,为的便是祭祀为国献身的人。”
“他们英勇殉国、杀身成仁,是为社稷苍生牺牲,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如此焉能不祭祀?不让他们享受香火、永远被后世铭记?”
这一连串话语,让群臣哑口无言。
认识到所谓的英烈庙,是皇帝厘正祀典的重要举措。
嘉靖皇帝利用大礼议区分敌我的事情殷鉴不远,群臣只要不是想跟皇帝对着干的,基本都不敢再出言反对。
更何况英烈庙祭祀的是为国牺牲的英烈,这些人的后裔若是知道他们拦着皇帝不要建庙,估计首先会骂起来。
惟有毕自严仍旧说道:
“英烈庙是该建造,但不能是现在。”
“明堂的建造已经是大工程,至少要花费钱粮数百万。”
“同时修建英烈庙,朝廷财政难以负担。”
朱由检知道这是现实问题,颔首道: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但是明堂的建造不用急,国会仍在筹建中,需要十几年时间。”
“建明堂用木料还是混凝土还没确定,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准备材料、或者验证技术。”
“朕以为可先建英烈庙,仿照太庙建造。”
这个说法,让群臣面面相觑,觉得规格太高了。
朱由检却不管他们,继续道:
“英烈庙里陈列各位英烈的名字,还有历代留名的英烈牌位。”
“再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广场,树立一块巨碑。”
“正面刻上‘华夏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刻上文忠烈公的绝笔:”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着这段文字,朱由检就深有感触,语重心长地对群臣道:
“朕希望大明的士民,都有这个觉悟。”
“在面对成为英雄还是苟且偷生的抉择时,能够无愧于心!”
这样一番话语,让群臣中一些比较感性的,已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