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这次南下,不仅是为了执掌南京詹事府。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滁州、和州建议会,投票决定两地归属。
这件事的源头,要从吕图南就任南京兵部尚书说起。
作为铁杆帝党,吕图南之所以被调到南京,就是朱由检要加强对南京的掌控,提供更多的赋税。
所以吕图南在对南京朝廷进行五院制改革、精简南京官吏后,就开始仿照北直隶实行的政策,对南直隶进行改革。
首要任务就是实行分税制,确定各地的起运存留比例。
这需要对南直隶的府县进行调整,精简掉州级单位。
史可法和黄道周一路坐船南下,在船上提起了这件事:
“州级单位,在朝廷新的行政区划中,是不应该存在的。”
“户部定的分级财政,是把朝廷财政作为一级财政。”
“省和南北直隶各府、以及各省重要的府,定为二级财政,由朝廷直接管理。”
“省辖府定为三级财政,下属区县定为四级。”
“如此一来,夹在中间的州就没了,朝廷决定取销这个级别,减少一层财政支出。”
这个说法,让黄道周闻所未闻。
但在思索之后,感觉确实是这个理。
如果地方是省府州县四级的话,州这一级的衙门,显然需要吃饭。这样民众的负担自然更大,朝廷会少分一些赋税。
所以他抚着胡须,夸赞道:
“毕尚书当真是能吏,能够想到这点。”
“朝廷衙门少了,民众负担会减轻。”
对毕自严大加称赞,觉得他不愧和东林党是同道中人。
史可法却笑着道:
“财政分级虽是毕尚书主持的,却由陛下提出。”
“这是配合分税制的措施,毕尚书等户部官员做的,主要是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起运、存留比例。”
“例如苏州府以前的秋粮是203万石,存留大约18万石,其余185万石,要送往各处衙门。”
“分税制后,苏州府被定为二级财政,并且按最高的九成起运朝廷,秋粮存留就变成了总数的一成,也就是20.3万石。”
“府县两级财政支出,都要从这个存留支取。”
“如果不足的话,可以在议会提出征耗羡,现在被称为地方附加税。”
“如果存留用不完,甚至能对贫困户酌情减免赋税。”
黄道周对此击掌交好,说道:
“这个办法好!”
“就是九成的起运还是太高了,应该再低一些。”
史可法继续笑着道:
“苏州府的赋税甲于天下,起运的比例自然最高。”
“其他府就不一样了,像是凤阳府的秋粮只有11万石,以前是起运6万石。”
“这次分税制财政分级后,凤阳府虽然和苏州府同为二级财政,却只需要起运五成就行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5万5千石。”
“不过这两者都是特殊情况,二级财政的府通常是起运七八成,存留二三成在地方。”
“例如应天府的存留比例,就被定在二成。”
“滁州、和州的归属争议,就是由此而来。”
说着,他用手蘸水在桌案上简单绘了一幅地图,向黄道周道:
“你看,这是应天府,北面是滁州,再北面是凤阳府。”
“滁州、和州这两州,可以说是夹在两府之间。”
“如今朝廷要取消州级,黄先生你说这两州的人,是愿意并入应天府,还是并入凤阳府?”
这个问题,引得黄道周深思起来。
按照常理来说,滁州、和州的人,应该愿意加入应天府。
毕竟是南京所在,是大明最繁华的府之一。
但是应天府的财政存留比例是二成,远远不如凤阳府的五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加入凤阳府更划算。
黄道周自忖就算自己在两地当官,也对此难以决断。
难怪皇帝派史可法南下,去两地组建议会,让当地民众表决。
想着皇帝这个举措,黄道周佩服道:
“从来都有人说民意,但是民意是什么,却没人能说清楚。”
“陛下设立议会,让四民选举代表投票表决,当真可以称得上重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