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县的天空灰蒙蒙的,晨雾缭绕在古老的城墙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间,给这座古城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
临时丞相府邸座落在县城的一隅,朱红的大门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门外,已经聚集了大批臣僚。
他们或站或立,神色焦急,低声交谈着近日朝中发生的惊天大事。
近日,太监黄皓在西园公然卖官鬻爵,此事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朝野间传开,引起了轩然大波。
臣僚们个个义愤填膺,他们深知此等行径不仅败坏了朝纲,更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然而,他们上表弹劾,却如石沉大海,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是来找丞相诸葛亮。
丞相府的大门缓缓打开,门内的景象逐渐映入眼帘。
府内庭院深深,绿树成荫,青石铺就的小径两旁,花草繁茂,香气扑鼻。
然而,此刻的府内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仆人们行色匆匆,似乎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着准备。
诸葛亮端坐在书房内,案上堆满了文案和书卷。
他身着一袭素雅的儒衫,头戴纶巾,面容清癯,眼神深邃而睿智。
他早已知晓黄皓卖官鬻爵之事,心中对此早有计较。
他轻轻抚摸着案上的羽扇,心中暗自思量:“区区一个黄皓,岂能迷惑陛下?此必是陛下借卖官鬻爵之名,暗中收拢粮草钱财,以备不时之需。只是,陛下此举风险极大,若处理不当,恐将引发朝野动荡,不知陛下准备如何收尾。”
正当诸葛亮沉思之际,门外传来了侍从的通报声:“丞相,府外有大批臣僚求见。”
诸葛亮微微颔首,示意侍从让他们进来。
片刻之后,臣僚们鱼贯而入,他们个个神色凝重,步伐沉稳,显然是对此事极为重视。
臣僚们进入书房后,纷纷向诸葛亮行礼问安。
诸葛亮起身回礼,目光扫过众人,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缓缓开口道:“诸位,黄皓卖官鬻爵之事,本相早已知晓。此事关乎国体,本相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只是,此事背后另有隐情,需得从长计议。”
臣僚们闻言,纷纷露出诧异之色。
其中一位年迈的老臣上前一步,拱手道:“丞相大人,黄皓此举已严重败坏朝纲,若不及时制止,恐将酿成大祸。我等上表弹劾,却未得陛下回复,实在令人忧心忡忡。”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老大人所言极是,黄皓之举确实令人愤慨。然则,陛下心中自有计较,本相相信陛下定会妥善处理此事。诸位大人请稍安勿躁,本相自有主张。”
说着,诸葛亮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视着窗外朦胧的晨色,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此事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朝野动荡,甚至可能危及到国家的安危。
因此,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臣僚们见诸葛亮胸有成竹,心中稍感安慰。
他们纷纷围坐在诸葛亮身旁,聆听他的计策。
诸葛亮转过身来,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缓缓开口道:“诸位,某决定亲自入宫面见陛下,呈明利害关系。相信陛下定会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臣僚们闻言,纷纷点头赞同。
一位年轻的官员站起身来,拱手道:“丞相大人,我等愿随您一同入宫,共同面见陛下,以表我等对朝廷的忠心。”
诸葛亮微笑着摇了摇头,道:“诸位的心意本相心领了,但此事关乎重大,人多反而不便。本相一人入宫即可,诸位大人请在此等候消息。”
说着,诸葛亮转身走向书房的角落,拿起一件披风披在身上。
“诸位,本相此去定当竭尽全力,为朝廷除此奸佞。请诸位在此静候佳音。”
臣僚们闻言,纷纷起身行礼,目送诸葛亮走出书房。
诸葛亮走出丞相府,只见府外早已聚集了大批臣僚和百姓。
他们见诸葛亮走出府门,纷纷让出一条道路,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敬仰。
诸葛亮微笑着向他们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安心等候消息。
随后,他踏上了前往皇宫的道路。
一路上,他心中思绪万千,既担忧陛下的决策,又忧虑朝野的动荡。
但他深知,自己身为丞相,必须肩负起这份重任,为朝廷和百姓谋福祉。
当他来到皇宫门口时,只见宫门巍峨耸立,守卫森严。
他出示了丞相的令牌,守卫们见状,纷纷行礼让行。
诸葛亮走进皇宫,一路穿梭在错落有致的宫殿和长廊之间。
他心中暗自思量着如何向陛下呈明利害关系,如何说服陛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终于,他来到了陛下处理事情的大殿之中。
只见殿内烛火通明,陛下正端坐在案前批阅奏章。
他见诸葛亮进来,微微抬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诧异。
诸葛亮行礼问安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近日黄皓在西园卖官鬻爵之事已闹得朝野沸沸扬扬,臣特此前来呈明利害关系。”
陛下闻言,放下手中的笔,凝视着诸葛亮,道:“丞相此言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