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中一凛,但他很快镇定下来,道:“陛下,黄皓此举已严重败坏朝纲,若不及时制止,恐将引发朝野动荡。臣深知陛下心中自有计较,但此事关乎国家安危,臣不得不冒死进谏。”
陛下闻言,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丞相所言极是,黄皓之举确实有待商榷。然则,朕自有主张,丞相无须多虑。”
诸葛亮见陛下态度坚决,心中暗自焦急。
他深知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理,必将后患无穷。于是,他再次开口劝道:“陛下,黄皓之举已引起朝野不满,若不及时制止,恐将失去民心。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临时行宫之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决绝。
大殿之下,诸葛亮身着鹤氅,手持羽扇,面容沉静,却也难掩眼中的一丝波澜。
“陛下,这是黄皓所做之恶行,以及百官上表之奏章!”
诸葛亮当即递表上前。
黄皓,这个曾经刘禅身边的红人,如今成了众矢之的。
他利用职权,在西园公然卖官鬻爵,此举不仅败坏了朝纲,更让朝内外一片哗然。
间军司安插在黄皓身边的细作,不断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黄皓私藏的财帛,竟以亿计!
这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清廉之士瞠目结舌,也让刘禅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
大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刘禅阴沉的脸庞。
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丞相,黄皓之事,你已有所耳闻。他虽为朕筹集到了军粮,但其所作所为,实乃大逆不道!朕,身为大汉皇帝,岂能容忍此等奸佞之徒在朕的眼皮底下为非作歹!”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惊。
他抬头望向刘禅,只见刘禅的眼神中,已没有了往日的温和与犹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与冷酷。
诸葛亮深知,黄皓本就是刘禅身边的人,如今刘禅如此决绝,当真是大手笔,心冷如铁,丝毫不讲情面。
刘禅继续说道:“朕本念及旧情,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如今看来,他已是无可救药。朝内外沸腾,民怨沸腾,朕,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丞相,请你擒住买官卖官的一行人,朕要严惩他们!对于贼首黄皓,即刻斩首,以儆效尤!其余党羽,按罪处罚,一个也不能放过!买官之人,全部收押,等候发落!”
刘禅的话语,如同寒冰一般,穿透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诸葛亮听后,心中五味杂陈。
黄皓之死,已是板上钉钉。
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刘禅竟然如此果断,丝毫不顾及往日的情分。
这,还是那个他曾经认识的刘禅吗?
诸葛亮沉吟片刻,终于开口:“陛下,黄皓之事,确实罪不可赦。但臣以为,此事涉及甚广,需从长计议。臣愿领旨擒拿买官卖官之人,但黄皓之死,还需陛下三思而后行。”
刘禅闻言,眉头一皱,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沉声道:“丞相,朕意已决,无需再议。黄皓之罪,天地可鉴,朕若不严惩,何以平民愤?何以正朝纲?”
诸葛亮见刘禅态度坚决,心中暗自叹息。
此刻的刘禅,已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说服的君主。
他缓缓起身,拱手道:“陛下,臣遵旨。但臣希望,陛下能以此为鉴,今后用人需谨慎,切勿再让奸佞之徒有机可乘。”
刘禅听后,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诸葛亮的话,句句在理。
但此刻的他,心中却充满了对黄皓的愤怒和失望。
看来,和珅这种人才,确实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得的。
乾隆有个和珅,也算是他运气好了。
刘禅挥了挥手,示意诸葛亮退下。
诸葛亮转身走出大殿,心中却难以平静。
他回望了一眼那高高在上的龙椅,心中百感交集。
走出大殿,诸葛亮迎面碰上了匆匆走来的禁军统领。
禁军统领见诸葛亮神色凝重,心中一凛,连忙行礼道:“丞相,陛下已下令擒拿买官卖官之人,卑职特来请示丞相,该如何行事?”
诸葛亮闻言,回过神来。
他沉声道:“你速去传令,让禁军即刻出动,擒拿所有涉案之人。不得有误!”
与此同时,西园中,一片慌乱。
黄皓坐在厅中,面色惨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的末日已经到来。
他环顾四周,只见仆人们纷纷逃窜,无一人愿意留下陪他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
此刻,禁军鱼贯而入。
黄皓见状,心中猛地一紧,仿佛有一股寒冰从脚底直窜上心头。
他瞪大了眼睛,目光中闪烁着不可置信与恐惧交织的神色,颤抖着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