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受益.匪浅

他希望不仅能够推进空警200预警机的项目,还有可能将歼10和歼11战斗机也纳入到9910工程中。

王学意最终被说服,决定追随许宁的步伐,以9910工程为目标全力以赴。

“既然如此,前期的项目论证工作?”王学意问道,担心时间紧迫是否会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一点您不用担心。”

许宁回答:“招标结束后,我们可以在金陵立即启动工作,计算结果可以直接送往涪城316军工厂的风洞进行测试,这样可以实现几乎同步的操作。”

许宁对此类高强度、多任务并行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相比起加装圆盘,楔尾的研发相对简单,不需要频繁地与风洞测试团队沟通协调。

实际上,在前世,空警200从立项到首次飞行只用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

如果没有那次不幸的空难,它本应更早进入服役。

虽然那时候的技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富,但如今,许宁手中握有的资源更多,他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这个项目的初步规划并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几个核心成员在半晚上的时间里就勾勒出了大致的方向。

对于许宁而言,这类任务早已驾轻就熟,无需过多依赖系统支持。

尤其是运8的相关数据早已经被172厂的团队数字化,可以直接调用,只需添加T形天线和尾鳍的研发,工作量相对较小。

徐舒与电科14所的工程师们虽然不是飞机研发专家,但他们在算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最费时的部分是等待计算机处理结果,因为现有的计算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利用这段时间,团队可以着手进行楔尾预警机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

尽管研发吊舱时已经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减少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

电子干扰吊舱对于14所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颖的挑战,预计需要约半个月的时间来制造大、小两种工程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