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巨大的进步

不过,他曾读过一名安-70研发团队成员的回忆录,了解到当时安东诺夫集团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高层急于低价出售优质资产,而下面数万名员工则急待工资发放。

研发团队甚至考虑,若有买家愿意支付8到10亿美元,便将整个项目的全部技术资料打包出售。

虽然安-70的整体运输能力不及伊尔-76,但其最大载重可达47吨,与早期型号的伊尔-76相当。

而且,它是一款全新的研发,而非旧有模型的改良版。如果能抓住这一时机,就有可能给伊留申集团施加压力。

想到这里,许宁立刻改变了主意,重新构思起新的策略。

当然,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二毛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长期合作伙伴。

因此,最佳方案是通过二毛向大毛施压。

但如果伊留申集团态度强硬,也可以考虑在未来几年相对稳定的时间里,逐步获取安-70的技术资料,为未来的国产大型运输机项目做准备。

如果许宁选择这条路,他之前精心规划的多项研究计划将不得不重新调整。

毕竟,他的科研资源有限,而系统同时只能支持两个项目并行,因此最明智的做法是按部就班地推进。

尽管他努力简化了电文的内容,最终还是写成了两三千字的详尽报告,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由于许多信息源自他对未来的记忆,无法直接透露。

为了增强可信度,他巧妙地指出安70的最大起飞重量仅为伊尔76mf的四分之三,这在未来更适合作为参考标准。

至于安东诺夫的资金短缺问题,则被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一种猜测——这其实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

但只有许宁清楚具体的情况,这也正是他敢于提出这个看似大胆计划的原因。

完成这一切后,他把电报稿交给了在门外等候的机要室主任,这时已经到了晚饭时间。

当许宁走出机要室,迎面吹来的初春凉风让他瞬间清醒了许多。

他想起早先的想法:要请同事们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考虑到自己如今的“小土豪”身份——多次获得高额奖金且日常开销由单位承担——他决定邀请14所来阎良出差的同事和徐舒一同前往;

名义上是为了鼓舞士气,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电子战吊舱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