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大豆行动

话说在明清更替之际,战争所导致的毁灭性破坏使辽东地区的农业恢复得非常缓慢。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前后,东北三大将军辖区仍然需要定期的粮食救济。到了乾隆十五年,东北地区土地垦殖开始有所扩张,耕地面积接近2000万亩,终于可以自给自足还略有盈余。于是清廷便允许一定量的东北大豆输出。等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所有限制谷物与大豆输出的禁令便全部取消。

自乾隆五十年起,清廷因对北海镇用兵,再次限制了谷物输出;对大豆是在保证军用所需的前提下,允许部分输出,每年的贸易量依旧保持在四百万石左右。

赵新在向沈敬丹了解完情况后,两天后便以北海军总参谋部的名义下达命令,调海军陆战营全体,携雷神号、北海一号、二号,赴辽东锦州一带,采购大豆。

在这份命令中,北海军参谋部应贸易部请求,对陆战营做出如下要求:一、在没有遭受对方攻击的前提下,不得对沿途遇到的沙、鸟、卫船进行开火;二、买卖公平,不得克扣压价,可按正常市价的15%上浮;三、本次大豆贸易的最低采购量为五千吨,也就是八万两千石。

另外,此次行动中除贸易部派员负责现场采购外,江藩和洪亮吉会作为观摩人员随行。

于是,一桩原本为了索伦新兵蹲马步的小事,由于吴钟的建议,最后竟演变为动用三条大船和整支陆战营人马,奔赴辽东半岛采购大豆的重要军事行动。

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清廷从英国人手里购买的那五条二级风帆战列舰,正在从广州驶向塘沽外海,此时船队已经过了海州。

原本福康安和东印度公司谈的是在广东外洋接收战船。一是不用西洋人北上,以免其狼子野心,窥视沿途要点;二是让水营官兵先将船上各处关节操作娴熟,而后再行北上。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好看。

话说珲春战役的失败,致使乾隆和满朝文武意识到北海军的武力有多强大,由此变得愈发紧张。已经七十八岁的乾隆此时最怕北海军会另辟蹊径,突然从海上打过来,攻克天津,直逼京师,重演前明“己巳之变”的旧事。

于是他不顾新船接收还需要磨合期的问题,谕令五条二级风帆舰和“定北号”三级训练舰一同北上。这样既可以护卫塘沽外海安全,同时还能验收船只,并检验广东水营的训练成果,可谓一举三得。

负责前往天津验收检阅的清廷要官中包括,已经被册封为和硕嘉亲王的皇十五子颙琰,和硕怡亲王、镶蓝旗满洲都统永琅,总管满洲火器营大臣、定郡王绵恩,大学士、军机大臣、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和珅,正红旗满洲都统、内大臣、兵部尚书福长安等。除此以外,西安将军、青海蒙古八旗主要将领、各旗在京武职副都统、抵达京城结完成面圣的陕甘绿营提督、总兵、以及京营、火器营、兵部、户部、工部、理藩院、武备院大批具体办事人员随行。

好在天津离京师近,交通方便,虽是初冬,快马三天也能跑个来回,乾隆要有事可随时召回。

乾隆之所以让这么多武将去,也是为了给这些领兵出关的将领们打气。让这些人都见识一下,北海镇的大铁船没什么可怕的;等朝廷挥师夺回珲春的时候,五条风帆舰上的数百门巨炮将是他们的定心丸。

由此,一场因为“买黄豆做豆腐”而引发的东亚大海战,便在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到来......

十月的南海虽然没有结冰,可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夹杂着漫天雨雪泼洒在靠近陆地的海面上,让天地间一片苍茫。在东南方向的天空中,轰隆隆的雷声犹如洪荒猛兽发出的低吼,让人闻之色变。

此时的南海洋面,波涛汹涌,黑白两色的浪花随着船体的起伏,不断拍打着雷神号的船身。巨浪一个接一个,完全看不到尽头。船头会一下扎进浪里,接着直直地向上冲出来,浑身颤抖着,带着成吨的海水卷向空中。

在北海一号、二号两艘机帆船上,船舱里的陆战营士兵吐得七荤八素,一个个有气无力的躺倒吊床上。

而在雷神号上,那些有经验饿水手会抱着毯子和枕头跑到船尾底层的舱室,他们在那里找到一个地方呆着。而那些在上面楼层执勤的人可就惨了,甲板会像一个巨大的跷跷板一样,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又忽的掉下去。

“呕~~!”雷神号二楼的一间舱室里,江藩和洪亮吉二人缩坐在床头一角,手抱一只红色的塑料筒,已经吐得上气不接下气,恨不得连苦胆都要吐出来。

在临开船前,随队的军医向所有人都发了晕船药。可是江藩和洪亮吉拿了药都没吃,他们两人对发下来的那种白色小药片不太放心,于是这会儿就都成软脚虾了。

“君直兄,咱们来的时候没这么颠簸啊。呕~~”

“悔,悔,悔不当初......呕~~”

对于三条船上的所有人来说,这趟冬季航程实在是折磨。要不是因为着急买大豆,担心再过些日子买不到,丁国峰和邓飞说什么也不会出海。

所有人都被迫蜷缩在船舱里,晕船的不在少数,于是很多人都变得焦躁不安。

南海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的十月月至次年五月,从西伯利亚及北方大陆上形成的温带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而移动路线则直接侵袭南海和北部的鞑靼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