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白塔炮声动九门(二)

乌什巴点头道:“算你晓事,头前带路!敢有异心,仔细着脑袋!”

参领一边走,一边不住的回头应道:“不会不会,下官是汉军镶白旗的,先祖在关外就从了龙,跟着太宗爷东征西讨,又跟着世祖爷进的关。”

乌什巴冷笑道:“那北海贼里满人叛逆还少了?!关外那帮人就没一个好东西!”

参领忙道:“下官不一样,一家老小都在京城。下官敢对天发誓,忠于朝廷,忠于皇上!”

几人顺着台阶向上爬,很快便来到了北海白塔下。乌什巴和几名手下从没来过此地,只见在塔下北、东、西三面各有一座用花岗岩堆砌半尺多高的炮台,朝南的一面则有两座;上面架着五门黑漆漆的直筒铁炮,长不超过一尺八寸,炮身没有镌刻花纹,只在炮身中部和尾部用粗大的铁箍扎住。在炮台的四个方向和靠近中间的位置上,还立着五根光秃秃的旗杆。

这就是著名的白塔山信炮台了!

话说满清刚入关占领北京城之时,由于深知自己根基不稳,于是为确保京畿之安全,恐一旦有警,无信以集众,便仿照盛京鸣鼓聚众的制度,在煤山上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

之后到了顺治十年,经兵部尚书噶达浑奏请,郑亲王济尔哈朗附议,迁炮台至北海琼岛白塔山山顶,同时在内城九门分别设置五门信炮和五根旗杆,一旦有事,白天悬黄龙旗,夜晚悬灯。

白塔山信炮台守军以八旗汉军左右两翼组成,按照每天两班的要求,设参领级信炮官2人、领催2人、骁骑16人守卫看管。至于内城九门上的信炮则由步军统领衙门派人值守。

到了雍正初年,为了确保皇位,防范八旗内部发动政变的危险,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将鸣炮预警的制度诉诸成文,使之成为法令;同时为了保密,所有内容均用满语书写。这也算是中国古典时代最完备的城市预警和市民动员制度。

虽说满清前期京畿地区基本没有发生过战事,信炮也鲜有机会发挥作用,但康雍乾三代对信炮的管理非常重视。比如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有宫中太监对外传闲话,说有人取用信炮台的东西,结果事发第二天,乾隆便以泄露八旗军事机密为由,将两名太监严加治罪。

然而无论多完善的预警制度,都是建立在军队强悍的战斗力上。八旗的战斗力是来自于“旗人”这个兵民合一的群体;一旦这个群体走向腐化堕落,信炮制度就只能变成光听响的大炮仗。

乾隆五十四年十月,长兴岛海战后,北海军兵临大沽口,使得清廷上下无不恐慌,都以为赵新是要打京师了。乾隆便下令鸣放白塔山信炮,准备来个八旗总动员,可结果差点把他给气死。

当时白塔山五门炮都响了,黄龙旗也升了,九门炮台居然毫无反应。城门下依旧是人车如潮,茶馆里的旗人大爷们该喝茶喝茶,该听戏的听戏。至于那些在家的王公贝勒们在炮响后都被吓了一跳,接着就派人去顺天府要说法,务必要抓住那个吃饱了撑的家伙.

好在赵新当时无意攻打京城,甚至连天津城都没兴趣。等北海军带着签字盖章的协议和第一批流民离开了大沽口,从病榻上爬起来的乾隆越想越气,于是就发了道上谕,将各旗都统、副都统和王大臣们召进宫中,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顿,所有人罚俸一年。之后他又派和珅、宗人府、以及还是定郡王的绵恩等人联合组团,视察了白塔山和城门上的各处炮台,甚至还破天荒的进行了演放。

在和珅和马八十三商量的出逃方案里,两人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信炮的主意。要知道和府上下加上心腹爪牙,不算普通下人奴婢的话,怎么也得二三百人。这么多人想同时离开京城还不被人察觉,简直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时间差,就算发现不对,人也早跑了,追都追不上。

而咱们的和大人身为首席军机大臣兼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九门提督,太清楚白塔山炮台的运行程序了。

于是他趁着乾隆中风,先是控制了宫禁和消息进出,又拿到了玉玺,就可以通过伪造的上谕,再让自己的爪牙拿着提前仿造的那面“奉旨放炮”的金牌,前往白塔山传谕开炮示警。

紧接着,他矫诏让怡亲王和定亲王进园子,扣押二人,拿到了九门提督的兵符,城内步军统领衙门便只能听他一个人的。如今京师的傻子都知道,和中堂背靠皇上,权势滔天,谁嫌自己命长敢不听他的命令?!

那参领从乌什巴手中接过之前的上谕和金牌,双手高高举起,对跪在自己面前的八名守军大声喝令道:“皇上有旨,北海贼兵犯京畿,立即鸣炮示警!”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在同一时刻,在崇文门外火神庙东侧的一间买绢花的铺子的后院里,七八个用布巾蒙着脸、包着头、一身短打装束的男子,正在将被他们杀死的店主夫妻抬进厢房;这里堆满了用来做绢花的通草和绫绢。随后这些人又将提前准备在皮口袋里的桐油、火药等物分别泼洒在各处屋内,等准备的差不多了,这些人又聚集在院中,从后腰取出北海镇制造的左轮手枪,开始装填。

为首的蒙面壮汉压的嗓门,对手下众人道:“一会都小心着点!别打到自己人!”

“放心吧,麻老大。这枪咱们兄弟又不是没开过。”

“要我说,难怪朝廷打不过北海贼。瞧瞧人家这连子快枪,比什么鸟枪二人抬可猛多了!就是铳子少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