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屋子里的大象

“这是诸位相公的事情,王某对于朝廷守吏并不熟悉,还请诸位择一干吏为之!”王文佐笑道:“不过我有一个精干的手下,他已经在陕州那边调查河道,有一两个月了。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令其为水陆转运副使,处置漕运之事!”

听到王文佐的回答,政事堂里的大多数人都松了口气,虽然王文佐已经被加上了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用唐代的政治规则看他已经拜相,但在这些人眼里,他还是一个“外人”。如果他给出陕州刺史的人选,这无疑是一种对他们权力的“侵犯”,那肯定要坚决抵抗。

但王文佐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陕州刺史兼任水陆转运使的人选照旧由政事堂提名,但谁都知道陕州刺史地处要冲,光是州事务就忙的飞起,哪里还有太多精力去管漕运水陆转运事务?所以实际干活的应该是水陆转运副使,这个人选就由王文佐自己来提名。而水陆转运使这个官职是个新搞出来的,还是个使职,用谁本来就是天子说了算的,说白了王文佐并没有动政事堂诸位相公们的蛋糕,自己做了一块蛋糕,还分给老爷们一块(陕州刺史带水陆转运使的提名权在政事堂这里),这种方案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大将军所言甚妥,在下附议!”张文瓘道。

“嗯,我也附议!”

“附议!”

见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意,裴居道也只能点了点头:“漕运之事关乎朝廷安危,大将军选人须得小心!”

“那是自然!”王文佐笑道:“王某晓得!”

讨论完了漕运之事,众人又开始讨论起东西两面的军事来了。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只要不是个瞎子,都能看出眼下大唐东西两面的战争都有长期化,泥沼化的倾向,西面的吐蕃自不待言,自从大非川之战后,吐蕃人的活动愈发活跃,在西域、青海河湟、松州一带都有频繁的军事调动,显然吐蕃人在秋后是要有所动作的。而北边的突厥叛军随着秋天的到来,也开始向南移动;在辽东,靺鞨人已经公开和高句丽的叛军联合起来,安东都护府的高侃天天都在要求增加援兵,而在熊津都督府的薛仁贵却拿新罗人没有什么办法,熊津都督府当地的军队和倭人对于薛仁贵的征召也很不积极。所以如果从地图上看,这一大片都是大唐的羁縻州和属国,却根本拉不出多少军队来。谁都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如果不能做点什么,一旦某个战场打了败仗,很可能会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全面撤退来避免溃局。

戴至德瞥了王文佐一眼:“王大将军,你从辽东起家,又和吐蕃人打过交道。这里的人里要数你对于兵事最为熟悉,你有什么办法破局?”

“在下以为,青湟方面还是要以守为主,至少要再过两年,等陇右驻军恢复了元气再说!安西方面,要增派援兵,至少要给钱帛,让其募兵,与吐蕃人争夺,牵制其力,免得吐蕃人把全部力量都集中到陇右这边;松州方面应该问题不大,我在任的时候已经把从松潘道修的差不多了,也招抚了当地的羌人,只要继任者别把当地羌胡搞出事情来,吐蕃在南线能投入兵力也很有限,至多多派个几千募兵就是了!”

听了王文佐这番话,政事堂众相不由得纷纷点头,王文佐这人别的不说,对于攻守之事还真是行家,虽然是边境武将出身,但是脑子却非常清醒,从来都不搞冒险主义,行侥幸之事,这种做法非常符合相公们的胃口、

“那辽东方面呢?”戴至德的口气和缓了不少:“大将军您在那边打了十年仗,旧部甚多,应该是早就胸有成竹了吧?”

“辽东方面我以为倒是还不急,急的是河北!”王文佐答道。

“河北?”戴至德吃了一惊:“应该还不至于吧?我看高侃发来的战报,营州都没什么事情,河北怎么会有影响?”

“叛军的兵锋当然距离河北还有很远,但是河北是辽东的后方,说到底,辽东、新罗、百济这些地方土地平旷,人烟稀少,就算有人的地方,也是胡汉交杂,很难以汉法治理。而河北人烟稠密,户口众多,士风悍勇,只要河北忠顺,和朝廷一条心,即便辽东有一二挫折,也不难将其平定,而如果河北出了事情,那就算将榆关以北尽数荡平,又有何用?”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王文佐这番话他们自然听到明白,也知道他说的河北忠顺,和朝廷一条心是什么意思,但这就好像屋子里面的大象,每个人都知道这问题很麻烦,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就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般。王文佐这一说,反倒一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讨论区里看到几个读者的留言,问关于新书的问题。读者群的老书友都知道,韦伯手上已经有好几个开头了。新书也不会简单的重复。毕竟作者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只要生活过得去,有空闲,肯定会有新书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成绩,尤其是订阅,这个才是硬道理,毕竟网文写手是靠订阅吃饭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