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云在三国,还是小卡拉米,他还只是棋子而已。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东征孙权。昔日盟友,终是为荆州归属问题大打出手。
为保江东无虞,孙权一边向刘备示弱,好降低其警惕;一边又派人前往曹魏称臣,以稳曹丕之心。
面对孙权的示弱,侍中刘晔却向曹丕谏言:“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正如刘晔所言,曹魏占天下疆土十之七八,其锋芒之势,就连吴蜀两国联手,也不过勉强抵挡。
因此,曹丕若趁着孙刘交战之时,对东吴发起突袭,他将有很大概率拿下东吴。东吴倘若灭亡,偏安一隅的西蜀焉能再有胜算?
一统天下近在眼前,可奇怪的是,曹丕非但没有采纳刘晔之策,还欣然接受了孙权的称臣。
那么,曹丕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趁势伐吴呢?
曹丕的意思是,孙权既已降,魏再攻之,未免招致非议。既然选择出兵,为何不进攻威胁更大的蜀国呢?
话虽如此,曹丕大概也知道,此时进攻蜀国,恐怕也捞不到多少好处。正如刘晔所说:“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此险道横绝,加之诸葛亮坐镇成都,曹魏想要在短时间内入蜀,的确颇为困难。
更何况,蜀是攻者,吴御之,曹魏进攻蜀国,费力不讨好不说,还相当于“围魏救赵”,平白帮孙权解围。
实际上,曹丕对刘备还是颇为忌惮的。曹操去世后,刘备曾派遣韩冉入魏,名为吊唁曹操,实为试探曹魏虚实。
刘备得韩冉之信,随即称帝,紧接着又亲征东吴。在伐吴期间,刘备对曹魏的防范措施,唯镇北将军黄权带水师万余人而已。
这便意味着,刘备通过对曹魏的试探,有很大把握确定,曹魏内部的“王权”更迭,让曹丕分身乏术,没有多少精力来掺和这场战役。
也正因如此,刘备才敢抓住这个机会兴兵伐吴。
曹操死后,曹丕先是承袭王爵,而后又僭越称帝。在此过程之中,各种麻烦接踵而来,曹丕只想好好把政权给稳定下来。
曹丕在这个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从性质来看,可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是镇压,二是拉拢。
蠢蠢欲动之人,需要镇压。天下万民与从龙功臣,需要拉拢与奖赏,而后“分一下蛋糕”。
奖励可暂缓一阵,但有一些事,则需要尽快处理。曹操在去世之前,已经将反对曹氏的力量给基本扫除,曹丕需要解决的人或事,尚有不少。
这其中,不只有汉室忠臣和北疆羌胡,也不只有不愿与曹氏合作的士族,还有军队和曹丕的兄弟们。
臧霸所统青徐兵,竟然擅自行动,还引起军中哗变,这如何能让曹丕安心?
是以,曹丕在不断削弱臧霸兵权的同时,还不断增强宗室将领曹休的权柄,终于趁着臧霸入朝述职之际,将其兵权夺去。
迫在眉睫的军队问题得到解决,曹丕又腾出手来,处置了两个兄弟。
曹彰虽然武力过人,却缺少政治头脑。曹操去世后,曹彰竟然直接向曹丕追问曹操玺绶何在,最终引来曹丕猜忌,不得进入朝堂中枢,没有几年,他便在入京朝拜时暴毙。
曹丕任务繁多,日理万机,但若铁下心来进攻东吴,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需两员大将,曹仁一路从合肥出兵,攻其濡须。
种云一路南下荆州,从江陵南下。再加上刘备的迅猛攻势,孙权又当如何?
曹丕终究未能出兵攻吴,除上述原因外,也离不开孙权高明的外交手段。
孙权聚集百官,商议御蜀兵之策。忽报:“魏帝封主公为王,礼当远接。”
顾雍谏曰:“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伯州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
权曰:“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
遂率百官出城迎接。邢贞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不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