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货币难题

承明之治 嘟嘟嘟233 2064 字 7个月前

可以说,承明朝的臣子们,算是遭老罪咯。这么紧迫的工作压力,别说斗争了,能不能喘过气见到明天的太阳都不好说!也就明朝洪武能比拟一二了,臣子直接零零七,ICU!

李承乾去了户部,直接找长孙涣拿来了上个季度的税收报告。毫无疑问,如今洛阳是税收大户,上个季度就贡献了整整四万七千四百多贯。咸阳哪里不归朝廷管了,因为被封为李承乾的封地了,当地县衙都是李承乾的人,赋税直接上缴东宫和留库以作备用了。但李承乾是清楚咸阳的赋税的,目前咸阳赋税每月都是二十多万贯。

相比之下,大唐如今每季度的赋税收入单算金钱的话,仅有十五万左右,这点钱...啧啧啧,养个五军都费劲。当然,这只是商税部分,大头是其余实物税收,乱七八糟的啥都有。看着粟、土豆、谷物、绢、绵、布、麻这些乱七八糟的字眼,李承乾直接一阵头大!

租庸调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李承乾坐在长孙涣这位户部尚书的主位上,眉头微皱的看着这些统计报告。而长孙涣、杜爱同、段瓘等人,则是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如太子妃...咳咳,如皇后所说,这租庸调制度也该废除了。先在关内道试点,逐步扩大铸币规模,向其余道府蔓延开来,逐步利用货币与农业商贸把各地市场连通起来。”

郑丽婉提出的农业商贸配套市监局实际上就是为了这一个目的,把大唐如今因为土豆传播开来造成的各地农产品产出暴增用起来,哪里缺少粮食运往那里,作为市场硬通货来用,配套等额的货币增发,额外增加铸币收入,随着这个农作商贸把货币送往大唐各地,稀释掉庞大的货币储备。

而其中还有一直以来的东盐西送,也具备吸纳货币的功能。待到李承乾主张的海运贸易展开,黄河、长江也会是商贸流通重地,沿途吸纳周边货币,乃至沿海地区也会把货币带着兜转起来。

租庸调制本质上就是因为实施的各地限制百姓自由的产物,为什么限制?之前解释过,这里不多废话了,简单来说就是方便管理。

段瓘出声道:“陛下,各地货币必然存在滞后性,而且一旦展开以金钱收税的方式,期间地方货币必然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李承乾点头:“不错。可,眼下又有什么办法呢?”

长孙涣皱眉:“眼下我国货币一旦超发,那么货币固定各地按照各地产出等同还好,一旦收税大量货币回归中央,地方必然出现货币短缺形成通货紧缩。而我国如今唯一可以大幅度流通货币的方式,无疑是商贸了。例如,如今的东盐西送这条盐路,而西边的货币会送到东边。”

“而长安在中心,左右沿途无论去往那边的货币,都会被截留在长安。而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李承乾敲着桌子,沉思寻找办法。朝廷需要对财政制度进行一个巨大的改革,还有针对税收制度进行变革,形成对称的完整制度。眼下,最难的就是货币问题,货币很难流通开来,这是个大问题,严重的滞后性会导致各地货币存储难调,进而破坏市场发展。

可实物缴纳税赋,又过于笨拙,且容易被下辖的征税人员贪赃侵吞。因此,很难!

李承乾起身:“让朕想一想。”

古代没有电子信息化支撑,想要确保货币没有滞后性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很简单,超发货币!滞后的那部分货币,就是超发的那部分。华夏又不盛产白银,因此常见的货币就是铜制货币,而铜制货币的额度并不大。以货币征税,就会造成巨大的不便。

如今的大唐,在工商业上发展并不充足,拿得出手的也就沿海的几个商贸州郡,以及长安和咸阳、洛阳几个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