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经世论策

大宋侠士 炎代码 2027 字 21天前

熙宁五年春,汴梁城。

"听说了吗?"茶馆里,几个文人正在低声议论,"王安石要改革科举了!"

"怎么改?"

"说是要改试贴经为试论策,重在考察实际治国之才。"

"这......"一位老学究摇头,"岂不是要动摇圣人之道?"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茶馆。众人定睛一看,竟是刚从西北游历归来的沈括。

"沈兄!"有人招呼,"听说你走遍天下,可有什么见闻?"

沈括放下行囊,笑而不语,只是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记事簿。

"这是......"

"游历所见所闻,"沈括说,"比那些朝堂之争有趣多了。"

他翻开记事簿:

"西北军中,火药之法大有进展......"

"江南水利,可资改进......"

"矿冶之术,尚待精进......"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新科举政策颁布了,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沈括合上记事簿,望着窗外叹息:"变法之难,不在于法,而在于人心啊......"

而在皇城内,王安石正在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王安石站在殿前,面对群臣的质疑。

"王大人,"一位老臣出列,"科举取士千年不变,今改试论策,恐怕......"

"正是因为千年不变,才需要改革,"王安石从容答道,"现在的科举,只重记诵,不重实务。朝廷需要的是能治国理政的人才,而不是背诵经文的书生。"

"可是......"

"诸位,"王安石环视群臣,"你们可知道沈括此人?"

众臣点头。沈括的博学多才,朝野皆知。

"他精通天文、地理、医药、工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可在现行科举制度下,这样的人才反而难以脱颖而出。这难道不是科举制度的缺陷吗?"

殿内一时寂静。

就在这时,一份奏章送到:边境捷报,新编练的军队再次击退辽军小股骚扰。

"诸位看,"王安石说,"这就是重实务的成果。若不是改革军制,我们能有今日之胜吗?科举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

群臣议论纷纷。有人开始动摇,也有人依然反对。

而此时的沈括,正在整理他的游历见闻。这些关于天文、地理、医药、工艺的记载,日后将成为《梦溪笔谈》中最珍贵的部分。

在他看来,朝堂上的争论远不如这些实学有趣。可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这样的见闻,给了王安石改革科举的有力论据。

变法的余波仍在继续,而这场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报!"一名官员匆匆入殿,"司马光大人上书,强烈反对科举改革!"

王安石接过奏章,仔细阅读。司马光的理由很充分:科举取士以经义为本,乃是圣人之道;若改试论策,恐怕会出现投机取巧之辈。

"司马大人说得也有道理,"一位大臣说,"若人人都只顾论策,不读圣贤书,岂不是......"

"诸位误会了,"王安石放下奏章,"改试论策,不是让学子不读经书,而是要他们活学活用。以经世致用为本,这才是圣人之道的真谛。"

正说着,又一份奏章送到:苏轼从黄州上书,也对科举改革提出异议。

朝堂上的争论越发激烈。

而此时的沈括,正在整理一段关于天文观测的记录:

"今观天象,以铜仪测量,得其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