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汉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将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时代风格,为后世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画像石和画像砖等艺术形式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以下为你介绍一些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1. 长沙马王堆 T 字形帛画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属西汉时期。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画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展现的是死后阴域,画面描绘的神灵均为与死相关的阴神,且都具有死而复生的功能;中段展现的是自然天空,描写了墓主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上段为墓主最终所要到达的天堂圣境。
该帛画的特点包括:以线造型,画法先以淡墨起稿再用墨勾勒轮廓;设色以平涂为主并辅以渲染,色彩鲜艳厚重;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或半侧面,形貌服饰描绘得惟妙惟肖,体现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它对神话想象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古人追求永生的幻想,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
2. 画像石
(1)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
其中的《荆轲刺秦王》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画像石表现的是荆轲刺秦王紧张而富有戏剧化的瞬间,人物动作夸张,把荆轲的勇猛无畏和秦王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三层为神话题材伏羲女娲的故事;中间第二层是主要部分,展现了荆轲刺秦王的一瞬间,露出的刀锋表现荆轲的强大力量,人物运动感强烈。运用对比手法,用惊恐的秦王衬托出荆轲的临危不惧的神态,画面有明显的褒贬之意,歌颂了荆轲的“勇”和“义”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另外,《二桃杀三士》的布局紧凑,线条粗犷劲利。其画面内容是春秋时期晏子用计,让三位居功自傲的勇士因争二桃而自杀的故事。
(2)孝堂山石祠画像石
涵盖了神话传说、贵族生活等场面。
画像石始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从艺术语言方面来看,它采用散点透视和分层布局,以线造型。兼具绘画与雕塑两种造型艺术类型,具有散点透视、以满为胜的特点,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塑造手法为影形平面和细描勾勒,造型古朴简明;雕刻技法有阴线刻、减地平雕等,不求细部刻画,追求整体气魄,给人以粗犷浑朴的视觉感受。
画像石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宗祠、享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其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记录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等生产过程;体现墓主人宦官身份、经历的利益与象征物等;表现典型贵族地主社交与享乐方式的宴饮、乐舞、博弈等;诸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祥瑞与天象;各种以植物为母体的花纹图案等。
3. 画像砖
(1)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弋射收获图》
画像砖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其模塑方式有“拍印法”和“模印法”,技艺还包括阴线刻与阳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
画像砖的内容主要涉及多个方面,如反映汉代农、副、手工、商业等活动;表现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展示当时的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体现墓主的身份、经历;描绘墓主的享乐生活等。
4. 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主要存在于宫殿和墓室之中。
汉代壁画《鸿门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虽然原作已佚,但从相关记载和后世的想象图中,可以推测出其大致风貌。这幅壁画可能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场景氛围,展现了楚汉相争时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还有一些墓室壁画也具有一定代表性。西汉初期的墓室壁画主题大多是升仙,如梁王墓、南越王墓中的壁画,代表作有《巨龙升天图》等。西汉后期,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是日月星象、御龙飞升、驱神逐鬼等,卜千秋墓中的《迎宣传拜谒图》《墓主升仙图》等作品可作为代表。东汉前期,墓室壁画中出现了门吏、车骑出行、居家饮宴等场景,生活气息增强,代表作有《门吏》。东汉后期,墓室壁画的主要题材是描绘庄园坞堡,标榜封建道德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天象与神话退居次要地位,如《宁城幕府》等。
秦汉时期的壁画在艺术特色上,内容方面神话升仙内容逐渐减少,现实题材增多,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豪强地主势力的高涨;技法多样,包括勾勒、平涂、晕染、没骨法、大笔刷写平涂等,色彩丰富,线条的表现力提高,重视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构图摆脱了以往呆板的横向排列方式,开始注意比例和透视关系,标志着人物画发展到新的水平;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拓展到人物以外的领域,开创了山水画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