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历史上,中国古代到现今:草书的发展历程

草书的发展历程如下: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草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般认为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它的产生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基本与隶书的发展相并行,其萌芽阶段可上溯到战国中后期。

- 早期草书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理论以考古实证为基础,认为它起源于秦代初期。在秦代,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量变到质变,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即章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

-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急救章》的章字得名,但这种说法被认为无稽;还有认为是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这些都属于臆测;近人多信章草是因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

- 成熟与演变:

- 东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省减章草的笔画,形成更加自由简便的草体,称为今草。这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 魏晋时期,今草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等。王羲之的《十七帖》等作品展现了今草的高度艺术成就,他的草书更多地汲取了古草(如陆机《平复帖》)的形态,字势修长,减少了章草中的波折和捺画的横势。王献之在草书方面也有独特贡献,他的作品风格与王羲之有所不同,更加奔放流畅。

- 魏晋时期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今草成为草书的主要形式,此后盛行不衰。

- 唐朝的高峰:

- 唐代是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张旭的《千字文断碑》《古诗四首》,怀素的《自叙帖》等。张旭史称“草圣”,他的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其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独特风格。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 宋元的传承与发展:

- 宋代重文轻武,书法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行书在宋代更为盛行(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宋四家的行书成就颇高),但草书也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黄庭坚的草书在宋代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线条富有张力,结体独特,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 元代赵孟頫倡导全面回归魏晋,他的书法风格对元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草书方面,赵孟頫也有涉猎,其作品体现了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 明清的多样风格:

- 明代书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草书方面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等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气势磅礴,笔法多变;文征明的草书则较为秀丽典雅;徐渭的草书则充满了个性和创新精神,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清代文化多元发展,书法也百花齐放。一些书法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如王铎的草书作品在笔法、结构和布局上都有独特之处,他将传统的草书技法与自己的个性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书法艺术;傅山的草书也别具一格,他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其草书作品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 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 近现代以来,草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许多书法家在草书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和个人风格,推动了草书艺术的发展。同时,随着书法教育的普及和书法展览、交流活动的增多,草书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 一些书法家致力于草书的研究和创作,如于右任、林散之、李志敏等。于右任的草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对草书的标准化和推广做出了一定贡献;林散之的草书以飘逸之美着称;李志敏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填补了百年狂草史空白,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枯笔连绵”技法,并将其推向自由之境。

草书的发展历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