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是欧阳修发现了王的政治改革才情,是欧阳修向当时的神宗皇上推荐,才使王最终能够通过自己的水平与努力登上权力顶峰。

王安石的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就是革除旧习,实行新法,然而,就像历史上任何变法一样,王安石的新政,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不仅得到高太后的支持,而且手下得力干将甚多。

王安石的改革派阵线急需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加入,在这多事之秋,欧阳修举荐了年轻有为的才俊苏轼,王安石见过苏轼后也非常喜欢。

王认为:一是苏轼此时作为年轻干部,其才华早已天下闻名,能纳入这样的名望甚高的青年才俊,更能显改革派的气度与强大;二则,苏又是恩师加老乡举荐的人,品性可靠,用不着防范;三是苏轼是当时是天下闻名才子,王年轻时也曾是名作家,休闲时还可与苏在一起吟诗弄词圆点文学梦。于是,二话不说就把苏东坡纳入了自己的队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史书与野史上有关俩人切磋诗文的逸闻轶事甚多,比如,“明月当空叫、五犬卧在心”等轶闻典故,在此先不表。

应该说,王对苏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初期的王苏关系也非常融洽。然而,苏毕竟只是名书生,尽管自以为才华横溢,有治国平天下的水平,可其实苏那是只是一个入官场不久的仕子,哪懂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作为文学才俊的苏轼尽管散文写的非常好,可政治城府与现实改革能力还欠缺很多,其出的主意与处理人际关系与执行能力等方面表现的还十分幼稚。

于是,苏轼加入不久,就与王安石发生了矛盾。

苏与王的分歧不在于改革的目的,而在于改革的手段与步骤。

苏在任地方官时,看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的许多流弊,便向王提出,而王却认为比较幼稚故没得到采纳。

文人的苏轼那懂政治斗争与官场之道呀,见自己的意见没有被上级采用,于是就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就不高兴了,于是便有些牢骚满腹,而这些牢骚却又是司马光非常需要的。

苏是主张改革的,并不认同保守派的顽固观点,苏与王的基本目的是一样的,可是,苏轼把在王阵营所受到的委屈把对新政推行过程中的缺点或不足到处诉说,不分场合不分时段,不分对象,没有一点官场的城府,特别是还经常与保守派的人在一起喝喝茶发发牢骚,这种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自然决定了他仕途坎坷的悲剧命运。

更为要命的是苏轼的文人气习。

文学大师苏东坡,把对新政的不满写成诗并予以发表,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反响,从一定程度打击了改革派的新政气焰,引发了改革派的众怒。

可悲的是苏轼并不是有意要站在保守派一边的,他的所作所为均为文化人性情所致,一大批苏的作品崇拜者在读后,自然要对改革派品头论足,一时,社会议论向保守派倾斜。

苏轼的所作所为,让王安石等改革派伤心与愤慨,于是,一大批赞成改革的监察御史们先后上书皇上,弹劾苏轼。

要知道王安石的变法虽是改革者发起,但毕竟是以皇帝的旨意发布的,苏轼攻击改革便是攻击皇上,苏的背叛,王也就不客气了以“乌台诗案”为由,报请皇上,将苏被捕入狱,尔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流放。

后来,主张改革的神宗皇帝忧忿而死,年方10岁的幼儿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改革派全被斥逐流放,苏轼被召回京城,授龙阁学士等高官予以重任。

经验老道的司马光,启用苏轼,并不是认为苏有什么治国雄才,只是苏因在改革派阵营曾为保守派通点信息而牵连被贬,给点官位算是补尝,亦是用用苏的名气显现司马光的政治气度,让你食之无忧、住之无虑,出门有车、看病有报销,尔后,你只需写点歌功颂德的文章而已。

偏偏苏轼又是不开窍的人,司马光好心用他,他却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