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外一边,高明凯在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之后,重新任命了新部门的管理层人员。原来的研发部一分为二,成立研发一部和研发二部,分别由当时在研发组李逸飞和程东升担任组长,两个技术尖子带着几个技术骨干,再配备新招聘进来的应届毕业生,研发部就这样慢慢扩大化了。
两个小组之间既可以协同合作,又可以独当一面,业务量也翻了一倍。
原先跟着刘常明的三个销售人员,也被同时任命为销售部经理。由柏雪松、何悦军和闫硕,分管着各个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每个人的手底下,都配有相应的实施工程师,由销售经理来管辖实施部。毕竟销售部一直是跟各个项目的甲方打交道的,在他们谈好项目,签订完合同之后,实施工程师负责软件项目的安装,培训和后期维护。
而在这个时候,高明凯就可以完全抽出手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思量再三之后,高明凯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开发公司。两千年初,正是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而这个时候,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无疑是要将工程承包给下属的分包商和包工头的,在这中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和利润。
简单来说吧,房地产开发公司把工程承包给下属分包商,肯定会定期委派监理公司,前往施工现场,勘查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可是分包商如果要想从这中间赚取更高的利润价值,总会想方设法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为了能够从中间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又避免被监理公司查处,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分包商只要搞好跟监理公司之间的关系,那么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上,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在这中间就存在巨大的利益交换,而监理公司自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房地产开发公司那边拿一笔委派费用,再从分包商手里拿一笔好处费。
小主,
可这个时候最为头疼的,便是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一方面要依仗着分包商完成项目工程,可是另一方面,又要紧盯着分包商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可是如此大的项目,房地产开发公司又怎么盯得过来呢?于是便委派监理公司,监督分包商施工。
当利润大于百分之五十的时候,这些人就敢铤而走险。当利润大于百分之百的时候,这些人就有可能犯罪。
这种现象在整个地产行业当中,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了,想要完全杜绝这种现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心隔肚皮,地产开发公司又怎么忙得过来呢?
高明凯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层利益关系,所以才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数据是不可能骗人的,只要把分包商们施工现场拌合站的数据及时导出来,上传到服务器里,就不可能存在修改数据的可能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但是这个想法毕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实施起来却并没有那么顺畅。首先地产集团那边,肯定是知道这种灰色产业链的存在,如果内部没有高层参与进来,整个闭环是无法合拢的。而最大的利益受损方,自然是分包商和监理公司。
如果全部都做到数据透明化,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存在一点水分的话,那么就等于是从分包商的口袋里往外掏钱。分包商那边如果都从源头上,把弄虚作假的部分全部都规避了,那么监理公司自然而然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