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三级动员体系

崇祯重振大明 凤凰北斗 2439 字 19小时前

就在文官忙着制定《朝会法》时,京城的卫所改制,情况也基本明朗了。

各卫世官已经完成掉换,军户按就近原则分配给驻扎当地的卫所。祖上军功也在计算中,按授予的世袭军士级别分配土地。

袁可立代表枢密院上奏道:

“京城八十八卫,除了亲军三十六卫之外,五城兵马司下辖的十五卫,已经完成整编。”

“这十五卫尽皆被编成简编卫,有一百三十五名世官、五百世袭军士。”

“初步估算三环内军民户数量约有八万户,按照十丁抽一、大约是四户出一丁,能征召两万士兵服役。”

“加上十五个简编卫每卫会出一些军官和军士服役,神枢营的兵力,可常年维持在两万多人。”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朱由检的预期。

因为他对神枢营的规划,就是维持两三万兵力,以服役三年的义务兵为主。

义务兵在完成服役期限后,愿意继续当兵、且能提升为军士的,可以转为职业兵,进入神机营等军队服役。

神机营将以职业军士为主,和被选拔出来的世袭军士和军官一起,作为京营的主要战力。因为职业兵需要发放饷银,朱由检只打算维持两三万兵力做主力。

再加上五军营从各地征召、轮流进京戍卫的五万士兵,整个京营禁军,兵力维持在十万人。

在听到袁可立的汇报后,朱由检很是欣喜地道:

“能够完成城内卫所改制,枢密院功不可没。”

“待到京城卫所改制完成,枢密院所有参与卫所改制的官吏都要记功,让兵部功勋司稽查功勋。”

功勋司这个机构,是枢密院从兵部拆分出去后,兵部新组建的机构,和武选司、兵役司、宣教司一起,组成新的兵部四司。加上总务司的话,就是兵部五司。

其中,武选司的功赏职责被拆出。仿照吏部的考功司、稽勋司,组建了专门负责武官和文职军官的功勋司。

军功记录查验、军官授勋授衔,都由功勋司负责。

武选司则负责实际职位选授,以及卫所世官、土司土官袭替。

枢密院文职军官的功劳如何记,是由兵部功勋司负责的。

朱由检为了鼓励文官当文职军官,决定为所有参与京城卫所改制的官吏授勋——

他要让文官认识到,当文职军官是当前官场的一条捷径,能够更快立功,提拔到更高品级。

而且卫所改制这件事,在朱由检看来不亚于一场大战。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大明的军事根基。

袁可立等枢密院官员听到皇帝要给他们记功后,顿时齐声谢恩。

朱由检又有些好奇地问道:

“之前估算十丁抽一不是不够吗?”

“怎么现在又能征两万兵?”

袁可立闻言回道:

“之前臣是城中户口约有三成军民户估算。”

“实际调查之后,臣等发现祖上曾是军户的要更多些。城中十四万户,约有六七万户能够划入军民户。”

“再加上租种官田的民户同样纳入军民户,三环内军民户的数量,现在估算能达到八万户,甚至更多一些。”

“神枢营从这些军民户中,每年能征召到六七千人服役。”

朱由检闻言点头,对这个问题解决很是欣喜。又计算道:

“每年七千人,按二十年计算,就能训练出十四万预备役。”

“京城有十万禁军,再加上十四万预备役,城防当是无忧了!”

这其实才是他从军民户征兵的最大目的,让京城的丁壮尽量接受军事训练,成为合格的预备役。

这样纵然朝廷将来不会征召他们去外地打仗,京城遇到危险时,却能让他们守城。

各种城防工事,也是这样安排。确保京城不会一下子被攻破,能等到勤王军队。

对此非常关心的朱由检,又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有没有统计过京城的常备兵力多少?有多少兵力能被第一时间动员起来?”

“民兵预备役总数又有多少,能帮助守城的丁壮又有多少?”

“遇到最极端的情况,能够动员多少人守城?”

“能守多长时间,等来勤王大军?”

这么多的问题,枢密院当然不能都顾到,但是一些基本的数据,袁可立还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