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决定用更大的力度压制党争,转移朝堂的注意力:
『之前提出的《大明礼法公约》就不错,可以抛出一些条款,让朝堂上的臣子好好讨论。』
『让他们用心这些礼法条文,总比无谓的党争要好。』
对于如何转移朝堂注意力得心应手,朱由检很快就决定,要把之前定下的朝会制度写入礼法。
并且依据礼法条文,制定《大明帝国朝会法》。确定各级朝会的与会人员和决定效力,以及廷议、廷推、廷鞫制度。还有在各级衙门建立委员会,用民主集中制的理念完善集议制。
这件事果然引得朝野上下关注,在适应了如今的朝会制度后,很多官员认为应该把当前的朝会制度写入礼法,并据此制定更详细的法律。
尤其是因为新历法的实行,朔望朝要被改为初一、十六朝会,它们要被定为月朝会或其它名称,这都是让群臣关心的事——
在试行新历数月后,官员普遍认识到新历法的方便,再不愿其他人休假时自己还要参加朝会。
他们这次一致同意在朝会上使用新历,不再把新历旧历并用。
朱由检对此从善如流,在朝堂上正式下诏,从新历五月一日起全面试行新历,包括举行朝会。
在短暂的新旧历并用后,新历开始更大范围试行,并取得主导地位。
然后就是集议制,这件事影响更大。
因为朱由检要求,朝廷各个机构都要设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由常委定期召开会议,决定日常事务。
这代表着各衙门将不再是主官的一言堂,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决定事务。
如果主官手段不够,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常委架空,丧失在本部门的决策权。
六部尚书、九寺正卿等主官,对此自然是抵制的。但是内阁大学士却对此很支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能限制九卿的权力,让九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部门的事务。如果将来某个九卿跳得太高,他们还可以选择扶持该部门的常委,让他们和那个九卿争权。
在内阁大学士、还有侍郎少卿的支持下,集议制毫无疑问获得通过。就连尚书和正卿,在皇帝授予他们召集会议和否决的权力后,也扭扭捏捏接受了这一点。
尤其让他们高兴的,是皇帝授予集议会会推的权力。可以对本部门的吏员自行任命,对属官任免向吏部提出建议,在属官空缺时推荐候选人。
这让他们在本部门的人事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更好地把意志贯彻下去。(本章完)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2272/2272525/11110453.html)
www.dingdian555.cc。m.dingdian555.cc